公募基金突破6000只整数大关 10只回报率超100%

12月24日, 2019  |  作者:   |  来源: 人民网

摘要:公募基金突破6000只整数大关 10只回报率超100%

    2019年,是基金行业迎突破式改革的一年,基金投顾业务试点、浮动费率基金推出、外资开放提速等等,这些改革正在产生深远影响;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公募基金突破6000只,分红过万亿元、科创主题基金受追捧等等,这些成就留住了更多投资者关注的目光。基金行业大发展的时代渐渐走近。

  1. 6000只

  历经二十一载砥砺奋斗,我国公募基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长为服务大众理财和百姓养老的专业化力量。

  2019年,公募基金迎来两个历史性时刻:一是全行业基金数量首次突破“6000只”的整数大关。二是公募基金规模再次逼近14万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7月份,公募基金数量从6月份的5983只增长至6038只,首次突破6000只大关,相较2018年年底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增长了412只。“6000”这个数字远超A股上市公司整体数量,书写着公募发行市场蓬勃发展的蓝图。而从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来看,截至今年10月份,公募基金数量达到6270只,再创历史新高。

  回溯基金发行历史可以发现,2015年年初是基金发行数量快速增加的源头,彼时的基金产品总数仅为1897只。在业内人士的眼中,基金发行数量激增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阶段性机会、基金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落地、机构定制产品大量出现等因素的推动。与此同时,为防止盲目申报乱象,监管部门也在2019年针对公募产品审批政策的节奏进行调整,对申报新基金提出新要求。

  另一个“高光时刻”当属公募基金规模。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7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83家。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91万亿元,总体规模逼近14万亿元。

  回顾2019年,公募基金总规模节节攀升。今年2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创出14.28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尽管从3月份开始,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下滑态势,但7月份再度回到正增长轨道。相比去年年底,2019年全年公募基金总规模依旧获得8717亿元的增长。

  诚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言,证券基金行业是门“手艺活”。公募基金在规模全线增长和产品数量再创新高的趋势下,仍持续坚持以规范、透明以及完善的制度化建设,引领着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

  前海开源基金总经理蔡颖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未来是中国A股市场的黄金十年,要大力发展权益基金,为中国的投资者和持有人、为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证券资产提供专业服务。”

  2020年,证券基金行业将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内基金公司如何“与高手过招”,如何凭借专业的投资能力为客户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将成为全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2. 科创基金

  4月22日,首批7只科创板基金获批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而这距离2月22日科创板基金申报的时间仅过去两个月。在此之前,各家基金公司早就开始为科创主题基金进行筹备工作,包括投研团队的组建等,希望给予普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投资的机会。

  易方达科技创新率先启动募集,单日募集破百亿元拉开了“一日售罄”的序幕,随后,南方科技创新、富国科技创新、华夏科技创新等基金也跟上节奏,在发售当日即达成10亿元的“小目标”,按基金合同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售,后续发行的第二批、第三批科创主题基金,也均获得了大量资金认购,纷纷启动配售。

  今年12月4日,招商科技创新、万家裕兴科技创新等11只科创主题基金获批发行,这已经是公募基金市场上第四批科创板基金。加上前三批已经顺利成立的科创主题基金,公募基金市场上的科创主题基金已经有29只。目前,部分最新获批的科创主题基金已进入发行节奏,而前三批科创主题基金已运行了一段时间。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成立的18只科创主题基金已全部实现正收益,目前回报率最高的基金是南方科创混合,该基金成立于今年5月6日,截至12月20日已经累计取得了45.85%的回报率。除此之外,华夏科技创新、易方达科技创新等多只科创主题基金自成立以来也分别获得了20%以上的回报率。

  目前来看,投资者对科创板的投资越发理性。方正富邦基金投资总监符健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投资者对科创板恢复理性,整个板块估值回落,机构投资者已经在二级市场按正常节奏配置科创板。”

  3. 分红1.08万亿元

  权益基金业绩大放异彩的同时,要按照基金合同的规定进行分红。按照相关规定,开放式基金(不包括排除货币基金)欲实施分红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第一,基金当年收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方可进行分配;第二,基金进行收益分配后,单位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第三,基金投资当期出现净亏损则不能进行分配。

  这也就意味着,基金单位净值越高,单次分红金额越大。今年以来权益基金、可转债基金业绩集体爆发,也势必使2019年成为公募基金分红的大年,事实也的确如此:今年以来截至12月23日,共有1802只基金产品按照基金合同进行分红,合计分红总额高达1154.36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873.2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超1100亿元的大手笔分红,也将公募基金历史分红总额推升到1万亿元以上。《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12月23日,公募基金走过21年,累计分红总额已有1.08万亿元,终于突破了万亿元关口。当然,如果把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记做分红派现,这一金额将更高。

  兴全趋势偏股混合、华夏红利混合、博时主题偏股混合、银华优质增长混合等11只老牌公募明星产品在成立以来的累计分红金额均已经超过100亿元。在股票市场长期赚取的高回报,让权益基金成为基金分红中当仁不让的绝对主力,上述11只分红超百亿元的基金也全部是权益基金。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在内,权益基金的累计分红总额已经达到7677.58亿元,占比达到71.52%;债券基金累计分红总额达到2488.55亿元,占比仅有22.58%。

  4. 中日ETF

  继2018年ETF规模大增2300亿元之后,2019年,ETF规模也大有井喷之势,成为今年公募基金市场的另一大特点。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17日,年内ETF产品新增83只,新发规模超1600亿元,总规模逼近6000亿元大关。

  有大型基金公司渠道负责人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非货币类ETF的持续爆发与股市行情有较大关系,今年以来ETF份额与净值规模双双爆发,一方面说明A股整体估值不高,不断有资金借道ETF产品间接入场,另一方面我国公募市场不断完善,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基金公司对被动投资型产品的布局也在积极展开。

  在存量ETF产品获资金加持、增量ETF产品陆续发行的背景下,ETF市场出现几大显著特征:一是头部ETF产品吸金能力优势显著。二是新ETF品种快速推出,例如创蓝筹ETF、创成长ETF、半导体ETF、高股息ETF、恒生中国ETF等。三是跨市场ETF快速上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中日ETF互通正式启航。中日ETF互通实现了中国ETF“走出去”和日本ETF“引进来”,是内地与境外ETF互通的首次探索和有益创新,是推进中日证券市场合作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日互通ETF的正式上市是A股国际化的重要进展,是A股重要的开放措施,方便两地投资者投资,对A股市场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狂热背后也频现隐忧,产品同质化加剧、部分ETF面临清盘、费率战致使成本被挤压等现象“浮出”水面,均对行业有所影响。

  事实上,在中国ETF市场迄今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多家基金公司参与其中。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近日表示,十五年来,我国ETF市场规模稳步上升、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市场创新成效频出,已成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展望2020年,ETF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基金行业应继续完善ETF布局和产品链、优化基金交易机制、大力发展ETF衍生品市场、持续推广投资者教育,实现ETF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5. 100%回报率

  临近年底,权益基金的业绩盘点也如期展开。与往年不同,在今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中,众多权益基金均斩获了超高的超额收益。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来回报率超50%的权益基金多达518只,今年业绩排名前10的权益基金回报率均超过了94%(剔除分级基金,下同)。

  到11月14日,广发双擎升级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已经达到101.28%,成为今年以来第一只回报率超100%的权益基金。随后,广发双擎升级引领众多绩优权益基金净值上涨,先后有10只绩优基金打卡“100%回报率成就”。截至12月20日,广发双擎升级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已有121.18%。拿下年度收益冠军已几乎无悬念。

  值得注意的是,由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格菘管理的另外2只基金,广发创新升级混合和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也均超过了100%,在所有权益基金的业绩排名中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如此一来,刘格菘也极有可能一人包揽今年的权益基金收益冠亚季军。

  除上述3只基金外,还有3只权益基金目前仍保持了100%以上的回报率,分别是银河创新成长混合、交银成长30混合和银华内需精选。这3只基金在持仓上也各有特色:银河创新成长混合重仓了歌尔股份、京东方A等消费电子股,交银成长30混合重配成长属性十足的科技龙头股,银华内需精选对农业周期股的配置比例相对较高。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2月20日,上证指数在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为20.49%,但公募权益基金的年内回报率远不止于此:公募基金市场上拥有数据统计的409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高达44.25%;拥有数据统计的222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也有34.5%。

  6. 费率浮动

  11月21日,证监会下发批文,华泰柏瑞基金、华安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中欧基金和兴全基金等6家公司先后发声,称已拿到浮动费率基金批文。这是浮动费率基金暂停审批一年多后再度重启。

  目前,6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浮动费率基金已全部开始发行,大概率将在年底之前成立。基金合同显示,“固定管理费+业绩报酬”的收费模式成为这批基金收费的“标配”模式,在0.8%的固定费率基础上,如果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超过8%,则将对超过8%的部分再收取20%的业绩报酬。

  此前,这种收费模式在私募基金和公募专户中运用较多,较低的固定费率能够有效降低持有人的申购费用,业绩报酬的激励也能够激励基金管理人做出更高的超额收益。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次浮动费率基金审批的重新开闸意义非凡,显示出基金业将大力发展权益产品的决心,也希望基金公司能够用心做好权益基金的业绩。

  Wind数据显示,自2013年6月27日国内首只浮动费率基金成立以来,公募基金行业相继推出了30余只浮动管理费基金,基金品种涵盖权益基金、固收基金等。

  从此次发行的6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名称来看,此次获批的基金均是采用了封闭式运作的设计方案。其中,华泰柏瑞基金获批的产品是一年持有期的,华安基金、富国基金和国泰基金获批的产品是两年持有期的,中欧基金和兴全基金获批的产品持有期为三年。

  不过,与公募市场上此前封闭运作的基金产品不同,这批浮动管理费基金每个工作日开放申购,但设有不同持有期,投资者只有在规定的持有期届满才可以赎回基金份额,持有人在到达完整的持有期后赎回,将不再收取额外的赎回费用,只在认购之初按照“固定管理费+业绩报酬”的收费模式收取费用。

  7. 外资控股

  2019年,我国基金行业对外开放按下“加速键”,双向开放的广度、深度持续升级。

  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

  8月份,基金业协会表示,欢迎外资私募管理人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华展业范围,申请开展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

  10月11日,证监会明确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间节点。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持股比例的放宽、业务的放宽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

  回溯外资进军内地公募市场的发展史,17年前,首家中外合资公募基金公司获准成立,引发行业对“狼来了”的担心。17年后的今天,我国境内的127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中外合资公司数量达44家。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促进下,2019年,越来越多的“华尔街之狼”对控股公募表现出热情,洋私募“私转公”消息不断。

  首家外资相对控股公募基金诞生:今年6月份,证监会核准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股权转让给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晋升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比44%,原大股东华鑫证券持股比例降至36%。

  首家外资绝对控股公募基金即将落地:今年8月份,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资管已成功竞拍上投摩根基金2%股权。如果后续交易顺利,摩根资管将持有上投摩根51%的股权,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上投摩根有望成为中国公募基金业首家被外资绝对控股的基金公司。

  与此同时,富达、贝莱德、路博迈、领航、瑞银资管等多家海外资管巨头纷纷在今年表达对内地公募牌照的兴趣。

  基金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2020年,外资对中国投资的广度和深度将会大幅提升,基金业也已“淡定”许多。当前,基金行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中流砥柱,“对外开放加速年”的趋势不可逆转,外资进入可能带来的“鲶鱼效应”将为本土基金公司打开新的挑战与机遇的大门。

  8. 投顾试水

  买方投顾的探索刚刚拉开序幕,公募基金、券商、银行、代销机构等机构争夺的硝烟却已四处弥漫。

  10月25日,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正式开闸,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和中欧基金拿下首批试点资格,其中,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和中欧基金均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投顾业务。华夏财富的基金投顾服务、南方基金的全新投顾品牌“司南智投”均已上线并推出了相关基金组合方案。

  12月13日,腾安基金、蚂蚁基金、盈米基金等3家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成为投顾业务新试点,这也是首批获得投顾试点资格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临近年底,工商银行、平安银行积极备战申请基金投顾试点的消息陆续传出,此前,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都已推出线上智能投顾业务,根据客户画像推荐适合客户风险类型的基金或组合。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销售机构加入投顾试点,有助于推动基金销售机构转变业务模式,将收费方式从收取申购赎回等产品销售费用,调整为按投资者保有资产规模收取投资顾问费,为培育代表投资者利益的买方中介机构提供条件。

  目前来看,拿到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的几类机构发展投顾业务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基金公司销售子公司、独立代销机构具备涵盖全市场的基金代销牌照,可以独立在全市场基金中进行基金组合,提供此类服务;拿下投顾试点的基金公司,大概率将与第三方代销机构合作,推出自己的投顾品牌,这样可以间接实现对全市场基金的组合和服务。

  至此,基金投顾资格已成为众多机构竞相争取的“香饽饽”,券商、银行相继“官宣”表示要入局后,此前由公募基金、代销机构构成的“一对一”格局也将升级成为“四国杀”。日前,多家券商在公开报告中反复提及重视投顾队伍组建,并向证监会提交了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的申请材料,多家银行也在申请投顾试点资格。

  9. 百亿元私募

  2019年是私募行业稳步发展的一年。根据中基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一年,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私募有265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的有285家,全行业管理基金规模13.74万亿元。从数量和规模来看,较201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基协发布的月度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存续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494家,较前一月存量机构增加90家,环比增长0.37%;存续备案私募基金81299只,较前一月增加649只,环比增长0.80%;管理基金规模13.74万亿元,较前一月增加492.71亿元,环比增长0.36%。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从业人员管理平台完成注册的全职员工17.57万人,其中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员工14.06万人。

  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市场回暖,私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其中,科创板开板引发私募基金投资热情升温,四季度A股和港股的小幅反弹,更是带动了权益类私募基金的交投热情,引得市场整体资金略有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从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19年11月底,存续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注册地分布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除宁波)、广东(除深圳),总计占比达71.21%,略低于10月份的71.28%。当月新登记的12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注册地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除深圳)、深圳和浙江(除宁波),数量分别为21家、17家、15家、11家和10家,占当月新登记管理人总数的58.73%。

  10. 外资私募

  回顾2019年,私募基金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其中,外资私募加速入场更是点燃市场热情。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2家外资私募全年备案发行近40只产品,产品总数合计超60只,策略涵盖了股票、债券、量化、多元资产、FOF等多类策略。

  临近年底,外资私募发行产品热情大增。截至12月中旬,已有富达国际、英仕曼、桥水等22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有3家外资私募在同一天推出了3只中国私募基金,包括瑞银资管、野村投资、富敦投资。在此之前,11月22日霸菱投资也推出了其首只产品“霸菱中国A股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1月12日元胜投资者推出了第7只产品“元盛中国多策略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惠理投资推出了第8只产品“惠理中国丰泰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除机构布局之外,资金的流入也是外资对中国市场最真实的反应。截至12月中旬,年内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达3400亿元,而自开通以来,沪深港通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9800亿元。2019年外资全年都在“买买买”,尤其是下半年A股进入震荡调整时,外资依然未改“扫货”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向资金大举进场的同时,RQFII中的A股ETF近日也出现大额资金申购。

  除了积极做私募业务,外资机构也在密切关注“私转公”、申请公募牌照的进程,希望进一步扩大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富管理行业的布局。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速,外资私募正积极争取获得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牌照。

  截至目前,富达国际、贝莱德、路博迈等多家外资机构都想争取拔得头筹。有消息称,在2020年相关部门正式取消公募基金外资股比限制后,路博迈有望在2020年1月份递交公募基金资质申请材料。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外资机构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现有的私募基金产品内部风控、合规、信用分析、业务流程按照公募标准进行,投资管理团队也要拥有公募基金管理经验等。


寻找企业债务重组金融专家

XML 地图